全国服务热线

澳门永利娱乐

推荐新闻
地址:
联系电话:
邮箱:


当前位置:主页 > 澳门永利娱乐 >

澳门永利娱乐

中国远洋海运 发展沿革

作者:admin 时间:2019-08-12 09:04   
当日下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领导配备的决定:许立荣同志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其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自然免除;万敏同志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泽华同志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李云鹏同志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经理职务,张国发同志的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经理职务自然免除。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决定:万敏同志任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程序办理。1月19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筹)在北京远洋大厦召开了新总部职能部门筹备组负责人及赴二级单位任职同志集体谈话会。会议宣布了新总部职能部门筹备组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的工作安排,许立荣董事长、党组书记进行了集体谈话,提出九项具体要求。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万敏,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王宇航,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徐爱生等集团领导出席了会议。2月1日,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以及中远太平洋等三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中远中海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各项议案,均以超过99%的支持率获得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充分显示了资本市场对国企改革的高度认可。8月10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党组共同商议,选派人员组成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细化和完善改革重组实施方案。一个月后,两家集团改革重组方案初步制定完成建国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同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航运合作,分别在1951年和1959年成立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和捷克斯洛伐克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合作有利于突破封锁禁运,为日后组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及其船队培养了众多急需的人才。1961年4月27日,新中国第一家国际海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宣告成立了。同时,也诞生了中远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分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分公司)。成立时的中远公司经理由交通部远洋运输局冯于九局长兼任,其办公地点设在北京交道口原交通部大楼内。广州分公司的旧址在广州市沙面珠江路28号,第一任经理由郭玉骏担任。1964年12月,中远公司按国际惯例首次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这也使中远成为中国首家利用银行贷款发展远洋船队的船公司。从此,中远开始了国有企业“贷款买船,赢利还贷”的发展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1964年6月18日,“燎原”号满负着祖国的重托和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由青岛港启航,首航日本的门司、东京、神户三个港口,受到了日本人民和华侨们的友好接待。1968年4月15日,“黎明”轮从湛江港北上,首次开辟南北航线,试航成功后,广州分公司“九江”轮又进行了第二次试航。1969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这一航线正式开辟,从此我国南北之间的海上航线得以贯通。1970年10月1日,天津远洋运输分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任经理由周吉担任。天津分公司组建初期,主要经营天津—欧洲、天津—日本航线。以后,随着船队的发展和船型的增加,开始经营班轮运输,航行区域也从欧洲和日本扩大到非洲东部、红海沿岸、北美洲、波斯湾、孟加拉湾、东南亚和澳洲等地区。1978年9月26日,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国际标准箱驶离上海,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开始。同年10月25日,熊岳城轮从上海港开出去澳大利亚,单船往返60天,形成每月一班的班轮服务。从此,中国真正有了自己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1979年4月18日,柳林海轮抵达美国西雅图港,成为有史以来到达美国港口的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中国船舶,象征着中美之间封冻了30年之久的坚冰开始全面消融。1979年6月25日,中远总公司与日本饭野海运公司在北京签订船员劳务合作协议,首次派出由大副、大管轮等29名船员组成的外派船员班子到饭野海运公司所属的6万吨级 “睦邦丸”油轮工作,从此中国船员劳务外派的序幕正式启动。20世纪80年代,中远总公司对企业的功能和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重新定位,针对计划经济下各直属航运公司“大而全、小而全”、一味追求地域扩张的传统做法,重新界定了旗下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五大远洋运输公司的市场定位。根据各公司船队特点和以往的经营范围、业务传统,将青远公司和大远公司定为分别以经营散货船队和油轮船队为主,主要承运石油、粮食、矿砂、化肥、钢材等大宗货物的专业性公司;将广远公司、上远公司、天远公司定为拥有多种类型船舶,根据各自船队特点和地理位置,分航线、港口经营的综合性公司。改革开放后,中远总公司在日本、新加坡、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埃及、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德国、英国、苏联、朝鲜、加拿大、巴拿马、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派驻了航运代表。1980年中远总公司与荷兰派克船斯集团在荷兰鹿特丹建立荷兰跨洋公司,经营代理业务。这是中远总公司在境外创建的第一家合营公司。1988年11月29日,中远总公司收购“中好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英方股份,使之成为中远在英国的独资公司,并于1989年8月18日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中远(英国)有限公司”。这是中远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从此,中远开始了跨国经营的新历程。此后中远在汉堡成立了中远欧洲公司、汉远技术服务中心;有22家合营企业分布在挪威、荷兰、比利时、西德、澳大利亚、美国、肯尼亚、泰国、日本和香港等地,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国内为依托,以欧洲、北美、日本、东南亚和香港五大区域为辅设点的海外航运业务网络。1993年2月16日,以中远总公司为核心企业与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中国汽车运输总公司、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组建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确立了“下海、登陆、上天”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扩张,初步形成了以航运为主业,业务范围涉及远洋运输、船舶和货运代理、海上燃物料供应、船舶修理、劳务输出、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旅游、金融等十多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为适应国际航运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1993—1999年,中远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多次以船队经营管理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航运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杂货运输等方面的专业船公司以及国际货运、工业、贸易等方面的陆上专业公司,并在海外建立了一批地区性公司。根据当时世界航运业由专业化分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中远集团对船队体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革,形成专业化船队。1994年1月1日组建“中远集装箱经营总部”,对广远公司、上远公司、天远公司的集装箱船进行“集中经营,分散管理”;1995年底组建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集中经营管理广远公司、天远公司的散货运输船队。广远公司成为以经营杂货船、特种船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大远公司成为经营油轮的专业化公司。这次改革,涉及船舶470艘,人员5万多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远的船队经营格局,奠定了中远未来全球大发展的基础。1993年10月5日,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吹响了中远全面进军资本市场的号角,同时也成为第一家进入海外资本市场的中国国有企业。随后数年间,中远集团所属中远太平洋、中远国际在香港先后上市。1999年—2004年,中远集团根据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关于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从全球航运经营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物流经营人转变,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的“两个转变”战略,围绕这一战略,调整航运业结构,保持和扩大船队的合理规模,提高船队的盈利能力,巩固做强航运业;对航运相关业进行整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优化发展陆上产业,由此形成了“一主两重五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围绕航运、物流和修造船三个产业重点板块的“适度相关多元化经营”;以相关多元化的业务为平台和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全力打造“资本中远”;整合优化海外资源,形成了九大区域公司,实行了“专业化经营、区域化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2002年,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中远由全球承运人向以航运为依托的全球物流经营人的转变的一个重大举措。中远集团在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了股份制改革,中远航运(代码为600428)1.3亿股A股开始挂牌上市交易,标志着享誉海内外的中远集团(COSCO)航运主业正式登陆中国资本市场。2004年,中远集团全面超额完成国资委下达给中远集团的2004年经营业绩考核指标,船队运力突破3500万载重吨,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航运企业,利润总额突破120亿元,成为中央企业中利润贡献最多的几家企业之一,取得了中远集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百亿效益年。2005年初,中远集团工作会首次在全系统响亮地提出“年创百亿效益、打造百年中远”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标志,中远集团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这一时期,中远集团船队规模大幅增长,从2005年拥有和控制船舶615艘,3500万载重吨,发展到2010年底拥有和控制船舶近800艘、5700多万载重吨,其中自有船481艘,3006.9万载重吨,占总运力的52.1%;租入船316艘,2766.7万载重吨,占总运力的47.9%,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航运公司地位。生产规模再上台阶,2005年海运量首次超过3亿吨,2007年再次突破4亿吨大关,2010年达到4.36亿吨。资产规模显著提升,资产总额从2000年底的135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3124.43亿元,增长了130.67%。经济效益持续提升,自2004年效益首次突破百亿元以来,连续5年效益超过百亿元。2007年7月,中远集团首次跻身《财富》全球500强,排名第488位,2008年度以208.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次入选,排名第405位,2009年度 274.30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再次入榜,位列第327位。2005年3月,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于正式并入中远集团,成为全资子公司。2005年底,中远集团正式受让中远发展持有的海南中远发展博鳌开发有限公司99.375%股权,海南中远发展博鳌开发有限公司更名为海南中远博鳌有限公司,成为中远集团直属二级单位。海南中远博鳌公司为每年一届的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提供周到优质的会议服务,成为中远品牌形象展示的窗口。2010年12月16日,中远集团溢价出售所持远洋地产股权,退出房地产业务。进入全球化发展新时期,中远集团在以北京为中心,以香港、美洲、欧洲、新加坡、日本、澳洲、韩国、西亚、非洲等九大区域公司为辐射点的全球架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2008年11月,中远集团成功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35年特许经营权,并于2010年6月1日全面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2号、3号码头。2010年10月中远在台北设立中远台湾代表处。目前中远在海外的资产和收入均接近总资产和总收入的一半,主要国际化经营指数接近联合国“全球跨国公司100强”标准。集团组建之初,坚持"抓住沿海,拓展远洋;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发展战略,打破区域界线,进行专业化重组,形成以效益为中心,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经营管理格局。多年来,集团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审时度势,加大对外合作,积极应对市场挑战,体现出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市场逆境中保持了平稳发展。“十二五”以来,集团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着力产业链整合,陆续完成船员体制改革及散货、油运、码头、科技等资源重组,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当前集团正全力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和国际化视野,为集团可持续发展谋好篇、布好局。集团立足航运业,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和LNG船队,均拥有当今世界最大型、最先进的代表性船型。成立以来,集团围绕“大型化、现代化、低碳化”目标,船队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1997年12月,香港上市的海兴轮船更名为中海发展,并于2002年登陆上海A股市场。作为国内最大的沿海原油和煤炭运输商,中海发展积极拓展远洋市场,大力发展LNG运输业务,在国际航运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1997年8月28日,中海集运成立,并于2004年和2007年相继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依托集团产业优势,中海集运成功打造了完整的集装箱综合航运物流产业链,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目前集团集装箱、油轮和散货船三大船队规模均跻身世界前列,同时作为优质上市公司,中海集运和中海发展的经营效益也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发展运输产业的同时,集团注重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自1997年起,先后组建了多家专业化公司,相继完成船员、码头、科技资源等内部重组,逐步形成航运链条上的航运金融、物流、码头投资管理、工业制造、科技信息及其它陆岸产业多元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航运金融产业已成为集团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利润来源;物流产业聚焦汽车物流、工程物流,积极探索金融供应链物流;码头产业不仅在境内投资参股码头,还在欧美等海外地区拥有合资码头,集装箱年吞吐量居世界前列;中海工业始终保持中国修船业领先地位,船舶建造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中海投资集装箱生产进入全球集装箱制造行业前列,产量屡创新高;上海船研所凭借集团科技资源整合优势,在智能交通、环境工程和信息工程方面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拓展新的业务。1998年3月6日,集团成立香港控股,向海外迈出重要一步。随着海外业务特别是集装箱全球班轮航线的发展,集团相继成立欧洲、北美、东南亚、西亚、非洲和南美七家控股公司,境外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海外业务多元发展,形成较强的全球经营能力。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美国期间,视察了中海洛杉矶码头,对中国海运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给予了充分肯定,这对全体船岸职工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中国海运将继续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打造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实现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的转变。面对经济“新常态”,集团将继续着力提升产融结合能力,加强航运上下游业务延伸,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由传统航运业向供应链、产业链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做好资产配置的“加减乘除”,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为中国海运的持续发展筑就长青基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贡献力量。